首页

国产剧情调教系列

时间:2025-05-25 11:32:41 作者:中国水陆两栖飞机“鲲龙”完成首次飞行 浏览量:60142

 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5%左右,是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。目前,全国大部地区进入收获高峰期,最近的日收面积超过3000万亩。截至10月10日,全国秋粮已收获54.8%,进度同比快1.7个百分点。全国秋粮有望再获丰收。

  春种夏长,秋收冬藏,又是一年丰收季。进入“丰收时间”,放眼神州大地,处处都是收获的斑斓画卷,在庆丰收、话丰收、享丰收的过程中,不仅是对农耕文明的传承,是粮食满仓的喜悦,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。田间地头热闹的收获场景,源于奋斗,要实现颗粒归仓,端稳端牢“粮食饭碗”,需要奋斗。丰收,在希望田野上奏响了幸福的乐曲,要打赢秋粮丰收这场硬仗,要组织好人力、机器,掌握好天气,抢抓有利时机,耕好节粮减损“无形良田”,努力增产增收,在挥洒汗水和智慧的收获中,感受奋斗的幸福,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。

  天道酬勤,日新月异。“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,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,要幸福就要奋斗”“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”“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”……“春种夏长”是秋收的基础,不断奋斗拼搏,才有望收获丰收、收获幸福,让我们越过漫漫征程,过上更好的生活。眼下,正是丰收的季节,要让满眼丰收的好景象,变成大国粮仓充盈的好数据,关键在收获和存储上更加高效,深刻感受到千千万万普通农民的伟大,为稳定经济“基本盘”提供强有力支撑。

  田间地头满满“科技范儿”。丰收时节,把镜头聚焦希望田野,我们不仅看到了金灿灿的“好风景”,更在下地干活的自动驾驶、养蜂蜜的智能蜂箱、能种菜的智慧方舱等“黑科技”中,感受到科技的魅力,是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。强国必先强农,农强方能国强。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;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,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。科技赋能农业,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,更在充分挖掘地、种、肥各要素和耕、种、管、收全程机械化耕作的增产潜力,让更多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助力“老把式”成为“新农人”,确保每一次的辛勤耕耘更高效、更见效,让科技“慧”农更惠农,在奋斗中共享美好未来。

  直播电商迈向“品质直播”,让更多人分享丰收喜悦。种粮农民是粮食丰收的耕耘者,是丰收的直接受益者,他们的每一滴汗水都不应被辜负。电商平台为粮食销售插上了“数字翅膀”,拓宽了销售空间,既从“线下卖”转向“线上卖”,打破农产品销售的数字壁垒,又从“直播电商”迈向“品质电商”,让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,让更多人分享希望田野赋予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。同时,从“现货销售”到“订单农业”的新模式,在打通农产品销售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同时,也为种粮农民注入了信心,充分调动他们种粮的积极性,奋力孕育下一个丰收季。

  人不负耕耘,丰收定不负人。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保障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,是头等大事,既要“吃得饱”“吃得好”,又要“收成好”“收入好”,让亿万农民感受奋斗的幸福,绘就广袤田野“丰”景如画的美好生活。

  作者: 范半烟 【编辑:曹子健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
例如,在贵州黔西南州,2000年6月出生的丁雕已任晴隆县光照镇副镇长。在江西吉安市,“准00后”选调生黄左梦琪已经出任吉安县永阳镇副镇长。

天津:沉浸式读懂文物 “板凳上的博物馆”系列课程开讲

普京指出,俄经济正向复合型、技术型和非资源型转变。他提出,到2030年,进口额占比不应超过GDP的17%。未来六年内,国家和企业在科研领域投入要升至GDP的2%,国产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应提高0.5倍,非原材料和非能源出口额应提高至少三分之二,在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方面应跻身世界25强,农业产量应比2021年至少增长25%而出口量应增长50%,生育率应实现稳步增长。同时,继续解决贫困问题,到2030年受贫困问题影响人口比例降至7%以下。

庆祝建团15周年 浙江交响乐团登台国家大剧院

委内瑞拉《奥里诺科邮报》内容总监 弗雷德·阿方索:中国主张捍卫和平,近年来中国在拉美国家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正是因为中国致力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,并实现国与国的双赢。中国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掠夺他国财富,中国将永远是拉美国家的朋友。中国的立场就是与所有国家开展合作,我们也视这种立场为所有国家的榜样。(央视新闻客户端)

2024年全国跳绳联赛(温州乐清站)举行

杭州10月5日电(记者 张一辰)在5日晚间结束的杭州亚运会拳击男子80公斤级决赛中,中国选手唐拉提汗击败对手,夺得冠军。赛后,唐拉提汗表示,这次夺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,也在国际赛场证明了中国拳击的力量。(完)

安徽省铜陵市政协原副主席徐强接受审查调查

丛亮表示,中国和东盟是具有20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,产业基础、资源禀赋高度互补,双方的深度融合发展将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。中国和东盟要持续推动区域内产业合作有序发展,巩固和扩大装备、建材、资源、电力、农业等传统领域合作。同时,畅通上下游供应链渠道,构建更加协同高效、更具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体系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